PART1
設計理念
DESIGN CONCEPT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發展階段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也是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推廣自然資源科普知識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
在展覽中,環幕影院、沉浸式體驗等大量多媒體展項設計匯集于此,成為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獨具特色的展示內容和表現手段。展館通過這些量身定制的多媒體形式既豐富了觀眾的體驗感和獲得感,同時也強化了其對科普知識的興趣愛好和理解運用,進而傳遞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命共同體理念。
PART2
成果展示
ACHIEVEMENT DISPLAY
巴蜀湖演變
Evolution of Bashu Lake
你能想象嗎?古生代時期,重慶所在的地域還處于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到了距今2.27億年的中三疊世末期,由于印支造山運動使得四川盆地四周的山脈等抬升,海水向西退去。四川盆地內部被湖水占據,形成了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的湖泊,稱其為巴蜀湖。
巴蜀湖演變投影展項位于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的地質演化展廳,表現的是侏羅紀晚期和白堊紀時期巴蜀湖的形成和演變。影片以三維動畫的形式將這一演變過程形象地展示出來,令觀眾在震撼之余又充滿了遐想。
地下一萬米球幕影院
10000 meters underground ball screen cinema
接下來走進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的明星展項——球幕影院。整個影院直徑8米,拱高3.1米,藍色半球狀造型和網格線條,在燈光的照耀下十分炫目。
觀眾通過長達7分鐘的超清絢麗影像,以第一視角深入重慶地下一萬米,親身體驗重慶8億年的地質演化過程中所經歷的重要事件。
影片從重慶地理坐標切入重慶地下進入地層隧道,按照地層由上至下來探尋各時期地層主要代表化石,然后從化石延伸至化石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地質成因。
尤其是海洋世界和恐龍時代,場景最為壯觀。最后利用青白口系江面銜接現代江底,并以朝天門地標結尾完成整個神秘的探索旅行。
生命長卷
Long scroll of life
在生命演化展廳序廳的中心區域,設計團隊設置了圓弧形LED顯示屏,其呈現出來的藝術效果與周圍環境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對比。
屏幕內播放的高清三維影片,生動展示了生命演化的精彩歷史畫卷,并引導觀眾進入更加精彩的展示世界。
動畫內容以生命演化時代為構思依據,選擇各時代的代表性物種,從氣氛上給觀眾以代入感,促使其建立起對生命演化的宏觀認知。
恐龍主題互動
Dinosaur themed interaction
觀眾通過恐龍主題觸摸屏互動查詢,可以了解到恐龍的分類、鳥臀目恐龍和蜥臀目恐龍的分支等信息。
在蜥臀目與鳥臀目恐龍中,觀眾還可以任選一種具有代表性的重慶出土恐龍做骨架復原游戲,一覽復原后的恐龍動態影像。
恐龍飛上藍天
Dinosaurs fly into the blue sky
恐龍在1.6億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有一支種系在生存環境的不斷變化中,逐漸演變成了可以飛行的有羽恐龍,這一過程也成為觀眾競相了解的內容。
設計團隊基于中國出土發現的帶羽毛恐龍化石及其研究成果,結合各時期的帶羽毛恐龍特征和羽毛演化階段,通過三維動畫《恐龍飛上藍天》,向觀眾描繪了約1.2億年前大量帶羽毛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生活及演化狀態。
畫面以時間為軸線,以固定場景選取各階段代表性帶羽毛恐龍和古鳥類,美輪美奐地展現了恐龍飛上藍天的古生物面貌。
巴氏大熊貓
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
巴氏大熊貓是大熊貓家族中體型最大的類型,身長接近2米。其頭骨粗短、四肢強健,保留著食肉祖先的尖利腳爪和兇猛習性。
由于它們生活在距今數十萬年前的時期,其化石十分稀有珍貴。目前全球僅發現了四具,而館內本次便展出了兩具。
為讓觀眾更加直觀地了解巴氏大熊貓,設計團隊傾心制作了《巴氏大熊貓》三維動畫。
畫面制作流暢細膩、場景設計生動有趣,駐足觀看的觀眾無不滿懷對遠古動物的熱切關注和求知愿望。
生態保護沉浸式體驗
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
生態保護沉浸式互動展廳,是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的又一亮點。整個展廳墻高3.1米,面積30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5-20人一起進行體驗。
其采用6臺投影機投射畫面+拍墻感應互動,以及3臺投影在地面做拼接+雷達感應互動,輔以三維動畫、拍墻互動和手機填色,充分營造出一個沉浸式交互體驗空間。
為使交互效果更加立體、逼真,設計團隊制作了大量植物、動物和自然環境相互交融的場景,通過三維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并以線下展廳與線上小程序互動聯系。
設計團隊選取重慶極富特色的山林、草甸、梯田、礦山四個場景,以及本土代表性生物物種并進行藝術化加工處理,全力打造重慶神奇自然的空間氛圍。
在這些場景中設計有各種珍稀物種,觀眾可通過對畫面進行拍擊等動作使對應的動、植物作出互動回應。
展廳還設計有手機填色游戲,觀眾可通過掃描互動程序二維碼來進行操作,在手機模型填涂顏色給動物換裝,了解數十種動物的科普知識。
觀眾也可以將換裝后的牛、羊、魚等動物形象甩屏到現場投影畫面中,以觀看動物換裝后精彩的表演影像。
PART3
結 語
CONCLUSION
博物館的功能和定義,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得到探索和修訂。從“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人們開始期望在博物館中獲得非同尋常的經歷。在技術的變革和人們對博物館體驗訴求的變化下,沉浸式等體驗設計開始進入博物館策展人的視野。
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在設計團隊的精心制作下,充分利用各種多媒體展示手法,通過線上、線下互動的過程,創造性地與高科技生態復原技術相結合,使該館蘊含科學性、趣味性與教育性,成為又一次極具構建意義的展陳實踐。